之前同仁預約第一劑是由各機關衛生科統一造冊安排,但現在第二劑疫苗接種卻被放生,要大家自己想辦法上網排隊登記,完全忽略監所工作人員高密度、高群聚的危險性。
另外,矯正署竟天真浪漫的說,「等工作人員完成接種就會建立群體免疫力,可以間接保護收容人不受感染」,而不將收容人納入疫苗接種對象。 不願安排同仁施打二劑疫苗,請問同仁在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情況下,是能保護誰? 有鑑於Delta變種病毒高傳染性,獄工8月10日曾行文疫情指揮中心,也於8月25日得到回覆,但小編看到回文真不知道要不要po給大家看。 因為指揮中心的意思是現在不開放獄政人員混打,而要視疫情而定,只叫同仁自行上網預約第二劑。 疫情趨緩自然是好事,但相對來說監所的挑戰更鉅,出庭移監的人次越是頻繁,感染風險益增,若是Delta傳入監所是扛不住的,只希望政府重視人命,監所永保安康。 #小編心累 #是否要連署政府才會正視
0 評論
【2021/08/23針對「獨居自殺收容人一事」獄政工會聲明】
近日,台南看守所一名患躁鬱症的收容人,因案借提出庭,返所後為防疫,於獨居舍房隔離7天,第3天上吊自縊。 有人質疑,為何讓高風險患者獨居?為何事發53分鐘後才發現? 獄政工會對於此收容人及家屬發生之事,必須表達深切的遺憾。 由第一線監所工作者組成的獄政工會,有責任告訴大家實情是——我國監所長期過度擁擠,超過法定收容額度,然而,戒護人員、心理社工人員卻遠遠不足,工作人力未有補齊的一天。 此次事件發生時值班的為夜班管理員,每次勤務長達25小時,極長的工時外,還得面臨常態加班、人力不足,及龐大的工作壓力。 一個管理員,只有兩隻眼睛,卻要看顧上百位收容人、同時寫行政紀錄的情況下,要如何有效預防戒護事故的發生? 矯正署長期以來無視定時定點巡邏造成之弊,監所同仁夜間還得忍受體力與視力雙重疲勞,在勤區燈光昏暗下長時間監看高亮度的電視螢幕,在畫素過低的畫面裡搜尋難以辨識的影像;本應用以強化監控,紓解同仁值勤壓力,導入動態智慧辨識的智慧型監獄,卻在官僚主導下淪為裝飾品。 因此,獄政工會嚴正呼籲,一、法務部矯正署應盡速補足合理獄政人力;二、提供同仁適當心理輔導資源;三、檢討改善各矯正機關的監控制度及設備。 當憾事發生時,長官不應只會一昧究責同仁,應該負起責任,才能真正避免下一起意外的產生。 我只知道,「回家」是大家基層的心願。早在龜山後院還不叫牢署的那個年代,受訓的同仁都聽過台上每個長官畫的大餅:
大家要支持成立矯正署,基層同仁的權益才能受到保障。 到現在牢署都成立十年了,為同仁做過什麼?就連危險津貼都是同仁上倡議平台連署才調那麼一丁點兒,其他如職稱正名、備勤時間計入工時、廢除補班、平調公開透明等等,都被牢署無視。 去年獄工呼籲備勤時間計入工時、廢除不合理補班時,牢署的「溝通」也僅止於發「引導式問卷」,還有在宜監辦了僅有的一場,實際上是用來「踩」同仁的「座談會」,要是真有心照顧同仁,最後又怎麼會被大法官用釋字785搧一巴掌? 這回遇到平調的公平性被質疑,牢署還真的就不演了,就別說外役監名額,誰知道還有多少監所的平調名額被暗摃?質疑平調不公也不是最近這一兩年的事,要想堵大家的嘴你牢署怎麼不敢公布積分,不願建立制度,反倒指獄工造謠? 既然質疑不斷,各監所也都有同仁想調回家,牢署要不要開全國巡迴座談會跟同仁講你的平調有多公平?為何不公布積分?沒有口袋名單?讓同仁有機會提問,也聽取同仁心聲及建言? 可別說牢署根本只想無視大家? 2012年的吳憲璋署長曾在立法院說過:「矯正署不容有寡頭式領導。」但是掛牌十年的牢署歷經三任署長,矯正機關非但沒有成為值得人民信任的治安防線,反倒越來越像是在為一小撮人的利益服務,也難怪火雲邪神李茂生老師每次講到獄政改革總會說:「簡單,把警大那伙人拿掉就成啦!」 #唉呀呀 #以後誰好意思說 #自己是 #警大畢業的呀 |
時間序列
六月 2024
文章分類 |